土壤养分检测仪、肥料养分检测仪优质供应商

因地制宜让盐碱地变稻田

发布时间:2024-03-09 来源:行业新闻

        

  寒露刚过,在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龙海灌片种植整改项目上,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际,操纵着智慧农机的项目人员正在忙着收割。这片地块由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旗下中化环境修复(吉林)有限公司实施修复。

  如今,这片横跨5个村落、占地近1000公顷的稻田,近六成土地首年亩产达400公斤以上,其中近三成达到500公斤。谁能想到,这片肥沃的土地从前是十年九旱、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长期以来,由于龙海灌片土壤板结、碱化度高、有机质匮乏,作物在这片土地上难以生长,大片气温适宜、水源充足的广袤地块只能“撂荒”。就在1年前,龙海灌片还是白花花的“碱巴拉”,土壤平均pH值(酸碱度)达9.31,远超出常见植物可存活的正常范围。

  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副主任王谦介绍,轻度盐碱地可采用以种养循环为主,再加上有机质还田、种植耐盐碱的牧草或农作物等方式来改良土壤;中重度盐碱地可采用“工程降盐压碱+土壤生态构建与地方提升+耐盐吸盐作物种植”的方式改良土壤。

  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曲风臣说,中国中化深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在盐碱地治理关键产业链环节上积极布局,初步形成盐碱地治理的综合优势;在盐碱地治理方面拥有一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可提供全链条的综合解决方案。

  “我们对东北地区盐碱地成因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盐碱地修复技术体系,依托在土壤改良与修复、种质开发和农田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打造出一套综合治理体系及一体化解决方案。”曲风臣说,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中化环境的项目以“淡化表层”创建和“熟化耕层”培育,构建改良和培肥物料一体化施用技术,缩短耕层淡化和熟化时间。同时,选用耐盐碱水稻品种,对未开发的盐碱地进行种植整改,施用微生物菌肥等提升地力,提高水稻产量。

  把盐碱地变成粮仓,除了土地、种子、肥料传统种植“三件套”外,还离不开“智慧大脑”。根据苏打盐碱地土壤遇水易溶、水干成块易裂的特性,项目应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水稻灌溉系统,在田间地头安放水渠流量监测仪。监测仪配备pH值、压力水位、水温等多个传感器,每10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到服务器,能够准确的通过监测数据来进行精准灌溉。

  截至目前,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已在吉林省白城市开展了4.1万亩盐碱地(水田)治理工作,预计3年至5年后完成改良修复,将为吉林省新增十等水田3.3万亩,年增产3330万斤水稻;开展的3.6万亩盐碱地(旱田)治理工作,预计3年后完成改良修复,将实现年增产4320万斤玉米。

  “如今,我们实现了农业技术的多次升级迭代。盐碱地上也能种出更多米质好、价格高的水稻品种,而这些高品质的产品也给本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说。龙海03片区龙沼项目区种植户郭宗尚对此很有感触:“此前,住在周边的农民只能小范围寻找碱化程度相比来说较低的小片地块种植水稻,收成仅供全家糊口。中化环境龙海灌片盐碱地项目实施以来,我亲眼见证了挖掘机破开碱壳、改良剂撒入土壤、水源充盈田块、秧苗旺盛生长的景象。”(黄 鑫)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逐步提升我国多层次长期资金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公司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们国家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学技术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指导意见》。

  文生视频、智能家居、智慧工厂……近年来,AI发展速度之快、应用场景范围之广备受瞩目。

  月表可开采资源均赋存于月壤/月岩地层中,月球采矿是典型的多资源共采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充分的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其重要的作用,不相同的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水平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慢慢的变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地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世界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逐步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