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4日 16:04进入复兴论坛来源:中国新闻网
■如果多个检测环节的综合成本超过猪肉价值本身,那么“瘦肉精”的监管和检测,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悖论。
■监管前置——严控生猪出栏关,甚至将有效监管提至“瘦肉精”制售环节,由其引发的悖论和其他恶劣剧情或戛然而止。
此次,双汇被推上危害食品安全的曝光台,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在罪魁祸首“瘦肉精”身上。
那么,让双汇陷入经营危情的“瘦肉精”到底是何物?它是如何潜入生猪养殖产业链之中的?“瘦肉精”又是如何逃脱检测,顺利上到人们的餐桌上?政府监管部门的触角又存在着哪些盲区,法网恢恢,却密而有漏?
这,值得人们在愤懑、恐慌之余给予更多的理性思考,寻找到“瘦肉精”成为“害人精”真正的幕后成因。
事实上,人们对“瘦肉精”并不陌生。它早在1997年就与生猪肉制品如影随形,这期间,“瘦肉精”间歇性发作,成为猪肉制品行业内的“害人精”。
最近的事件是,2009年2月,广东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70余人中毒。当年,“瘦肉精”盯上国内一家大型食品企业,让人们为之震惊。惹得中编办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逐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农业部等七部委各自监管职能。现在,“瘦肉精”又盯上了双汇,人们不得不再次追问熟悉而陌生的“瘦肉精”到底为何物?
公开资料显示,现在尿检的“瘦肉精”,学名叫盐酸克伦特罗。事实上,盐酸克伦特罗仅是“瘦肉精”的一种,换句话说,“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它还包括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等。
盐酸克伦特罗,原本是一种β-。最初,它被用以治疗哮喘,但因为它副作用大而逐渐被医生弃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意外发现它竟然能促进蛋白质合成,能大大的提升猪瘦肉比率。而这正符合人们的消费偏好——爱吃瘦肉,讨厌肥肉。这给盐酸克伦特罗提供了用武之地。
当“瘦肉精”发挥其天使般的功能时,可提升生猪的生长速度,增加瘦肉率,猪毛色红润光亮,品相好;屠宰后,肉色鲜红,脂肪层极薄,瘦肉丰满。河南省一位食品专家如是说。
但是,“瘦肉精”在提高动物瘦肉量的同时,其魔鬼的一面也暴露出来。据相关科学研究表明,过量食用体内残留盐酸克伦特罗等“瘦肉精”的动物肉制品之后,会使人体渐渐中毒,如果一次摄入量过大,就会产生颤抖、心跳加快且伴有头晕、恶心等异常生理反应的中毒现象,更严重者,会诱发恶性肿瘤,直至死亡。
目前,大多数国家均已禁止在畜禽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因为它的副作用实在太大。在中国,早在2002年,政府就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2008年,政府更对“瘦肉精”违法使用者追究刑事责任。
不过,“瘦肉精”也并非过街老鼠。据介绍,在美国、泰国等世界24个国家内,“瘦肉精”莱克多巴胺允许添加进猪饲料来提高猪的瘦肉率,但是,有一个硬性规定,猪肉上市前,“瘦肉精”的残余量不能超过相应的标准。
追寻“瘦肉精”的足迹,记者通过多方渠道能够打捞出的消息是,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通过实验也发现了盐酸克伦特罗对胴体瘦肉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但是,这一化学产品对动物内脏的副作用等并未获得大众的认知。
彼时,正值人们的消费水平提升之时,人们对肉制品消费偏好瘦肉,使盐酸克伦特罗获得了极大的生存土壤,“甚至当时媒体公开倡导进行提高瘦肉率的研究”。河南省一位食品专家回忆。
“消费引导产业方向,终端市场的偏好,是诱导‘瘦肉精’普遍开花,成为行业潜规则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河南省一家大型食品公司老总如是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消费者喜爱吃瘦肉,倒逼整个产业链的行为导向发生了“偏移”。屠宰加工公司、生猪经纪人、养殖户等逐步参与到“瘦肉精”利益链条中。而此时,作为此链条上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肉制品企业,则面临着“瘦肉精”潜入的巨大风险。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养殖户在饲料中掺入“瘦肉精”的目的主要是加快生猪的生长,快速提高瘦肉所占的比例。养殖户之所以选择添加,有三重意愿:一是猪贩要求养殖户添加,甚至把“瘦肉精”主动出售给养殖户,这一点,在央视报道《“健美猪”真相》中,记者也披露了相似的情节;二是养殖户的利益诉求,添加了“瘦肉精”,生猪长得快,节约了成本;三、更重要的是养殖户会获得更多的收益。
上述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屠宰企业大都以胴体重为准,如果胴体瘦肉较多,每斤的价格要比肥膘较多的胴体价格高上0.2元~0.3元,如果1头猪有200斤的胴体,养殖户或者贸易商可以多挣40元~60元。
那么,“瘦肉精”是从哪里来的呢?一位不具名的养殖户和记者说,相熟的兽药渠道很容易拿到“货”。其实,生产盐酸克伦特罗原粉的工艺简单,连一个家庭作坊都可以制造。作为化工产品,其准入门槛又非常低,最终在市场需求与利益面前,以化工产品名义生产的盐酸克伦特罗,有一大部分经过各种渠道成为“瘦肉精”。
当含有“瘦肉精”的生猪从养殖户手中辗转腾挪到了屠宰加工公司之后,要屠宰加工公司来承担最后“守门人”的职责,事实上从技术环节和成本控制上讲都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食品行业专家向记者分析,就从最基本的盐酸克伦特罗试纸检测“瘦肉精”来看,如果屠宰企业要100%把控住含有“瘦肉精”的生猪,首先不能仅仅按农业部门颁布的抽检3%~10%的比例标准,而应该实施头头必检。因为大多数养殖户的规模很小,成批次的抽检遗漏难免。
事实上,从技术上看,如果喂养了“瘦肉精”的生猪,养殖户提前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停药再来销售,盐酸克伦特罗试纸又难以检测出来。即便盐酸克伦特罗试纸检测出现了阳性,“还有10%~15%测试结果为假阳性”。
这其中,如果头头检测,按每条试纸的市价5元计算,那么,头头检测会为企业增加相同检测成本的90%以上。
如果要彻底检测是否含有“瘦肉精”,还需要对生猪肝脏进行仔细的检测,这样,使用进口检验测试仪器,每头生猪的检测成本将达到300元,还需要花上两天时间(检测期间新鲜猪肉不能参与市场流通)。这还是对一种“瘦肉精”产品做检测,“现在,已经发现了数十种‘瘦肉精’,那么,如果都机器检测,仅此一项一头生猪就要花去3000元甚至更多,事实上,每头生猪的价格不过1200元左右。”上述专家分析,“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这种检测就不可行,已经陷入悖论。”
显然,让屠宰企业来严把“瘦肉精”关是难以完成的工作。可以说,“让流通环节的监管部门来检测‘瘦肉精’,同样是无解”。
比如,近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一个文件要求地方工商部门查处含有“瘦肉精”的产品,并一律下架,但是,“要知道,当肉制品进入到流通环节时,其产品多达几百个,工商部门是抽查呢,还是全查呢?那么多批次的产品,工商部门又有多少精力与时间来完成这样庞大的工作量?”上述专家反问记者。
其实,当生猪到了屠宰企业这一关,在此之前,已经经过近十道关隘。包括饲料关、养殖关、出场关、运输关等。事实上,人们能清晰地看到,每过一道关隘,其检测的成本就会增加,到了下游流通环节,其检测成本已经高不可攀。
媒体有戏谑的报道称:“八个部委管不住一头猪。”虽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么夸张,但是,也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九龙治水”难有成效,这已成为监管痼疾。
记者从2010年中编办下发的〔2010〕105号《关于逐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意见》中看到,应该说对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质检总局等各部委的分工非常清晰,职责明确,并且强调农业部负责牵头监管“瘦肉精”。
比如,对农业部的职责划分很清晰,只负责“生猪养殖、收购、贩运、定点屠宰检验、认定和查处”等环节的监管。
然而,目前养猪行业仍以分散养殖为主,几千万都是分散的中小养殖户,农业部门会有多大的人力与精力来监管呢?这其中的监管盲点,如何解决?
比如,在定点屠宰环节上,在县以上政府设定的固定屠宰点宰杀的猪肉,必须要有专业的检疫人员,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加盖合格验讫印章或者附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标志。未经肉品品质检验或者经肉品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生猪产品,不得出场,并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以罚款。
但是,检疫人员采取怎样的办法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每批次的产品不存在“瘦肉精”,抽检还是全检?农业部门有没有这样多的人手与精力?
再比如,“瘦肉精”虽然禁止在兽药和饲料中添加,但在市面上很容易买到,并没明确由哪个部门监测这种药品的流向。而来自化工企业的非法添加剂再次增加了监管难度。
从“瘦肉精”事件屡屡爆发就说明一个事实:目前的监管部门环环布防的措施难以有效遏制“瘦肉精”的反复发作,也堵不住食品安全的层层漏洞。
上述专业的人建议,不仅要从监管技术上查漏补缺,从源头上找问题的根源所在,还要从建立市场机制上给予修补,比如市场建立集体维权机制矫正市场不良行为,同时,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对不法厂商进行严惩等。
上一篇 : 访乡村之道减滑坡之患
下一篇:SFY-20A 湖南水分测定仪